科研进展
南京黑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对辐射强迫和大气加热率的影响

发布时间:2021-01-27编辑:王老师点击量:

南京黑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对辐射强迫和大气加热率的影响

施双双

 

利用无人机观测平台,测定了大气边界层内高时空分辨率的黑碳(BC)、细颗粒物和相关的常规气象要素廓线。结果表明:南京地区BC存在3种廓线类型,分别为均匀分布(HO),负梯度分布(NG)和正梯度分布(PG)。HO廓线和NG廓线与边界层日变化有关,而PG廓线主要由周边高架点源和远距离输送造成。结合OPACSBDART模型,讨论基于BC廓线和地面BC数据计算辐射强迫时两者的差异。HO廓线类型下,两者计算的辐射强迫无明显差异。NG廓线类型下,利用地面BC浓度计算的辐射强迫较BC廓线计算的辐射强迫在地表和大气中常造成13.2 W m-227.5%)和18.2 W m-233.4%)的高估。与之相反,PG廓线类型下,在地表和大气中常造成15.4 W m-235%)和16.1 W m-229.9%)的低估。此外,较之BC地面数据计算的辐射强迫(RF)和大气加热率(HR),利用BC廓线计算的RFHR廓线与各类型BC廓线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,因此仅利用BC地面数据而忽视BC垂直分布的影响,在计算RFHR时常引起较大的不确定性。

Fig. 3. Statistical mean profiles (dotted line) and 1 σ standard deviation (shadow) of BC, PM2.5, temperature, and relative humidity for three types: (a) HO, (b) NG, (c) PG.

 

3为该地区BC垂直廓线种类,分别为均匀分布(HO)、负梯度(NG)和正梯度(PG)。边界层的演变常导致BC呈均匀或负梯度分布,而周边高架点源和远距离的区域输送是正梯度廓线形成的主要原因。

Fig. 6.Mean RF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BC at TOA, ATMO, and SUF calculated with BC
concentration at the surface and BC vertical profiles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.

 

基于外场观测数据,结合OPACSBDART,分析了BC垂直分布对RF的影响。图6为基于BC地面数据和廓线数据计算得到的BC在大气顶(TOA)、大气中(ATMO)和地表(SUF)造成的RF。在NG廓线类型下,利用地面BC浓度计算的RFBC廓线计算的RF在地表和大气中常造成13.2 W m-227.5%)和18.2 W m-233.4%)的高估。与之相反,在PG廓线类型下,在地表和大气中常造成15.4 W m-235%)和16.1 W m-229.9%)的低估。

 

Fig. 7.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BC radiative forcing (units: W/m-2) and BC heating rate (units: K/day) calculated with BC concentration at the surface and BC vertical profiles under differentscenarios

7为基于BC地面数据和廓线数据计算的RFHR廓线。较之BC地面数据计算的RFHR,利用BC廓线计算的RFHR廓线与各类型BC廓线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。更高的BC浓度常造成对应高度处更高的RFHR。仅利用地面BC数据而忽视BC垂直分布的影响,在计算RFHR时常造成较大的不确定性。

 

上述研究成果已发表于一区SCI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。文章第一作者为我院博士研究生施双双,通讯作者为朱彬教授,合作单位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。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(2016YFA0602003)等项目的资助。

文章信息:Shi, S.S., Zhu, B., Lu, W., Yan, S.Q., Fang, C.W., Liu, X.H., Liu, D.Y., Liu, C., 2021. Estimation of radiative forcing and heating rate based on vertical observation of black carbon in Nanjing, China.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, 144135.

文章原文链接:
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scitotenv.2020.144135

上一条:气溶胶影响雾生命时间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条:2019年COVID-19期间苏州市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分析

关闭

友情链接: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/ 大气物理研究所 /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/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院